穀倉效應
穀倉效應 穀倉(Silo)指組織裡的專業分工。在這個年代不進行專業分工,可能事情會無法進行下去。舉個例子來說,軟體的開發者,如果都要自己先搞定好開發環境,弄好toolchain,把作業系統移植完畢,之後才能開始做事,恐怕大家生產力會歸零。世界變得複雜了,所以需要專業分工。專業分工的缺點,就是大家都只懂得事物的一小塊。我自己工作的時候,每個部門都是專心解決一部分的問題。遇到模糊地帶,常常就會想著:這個應該是有其他專家要搞定吧(笑)。 不過事實上,很多問題就是沒人防守,處在三不管地帶。因為人類分類問題的方法,讓大家都只專注在自己區塊上。這個是專業分工的必要之惡。但是另外一個面向來說,代表人類的分類機制,可能是有問題的。遇到這些邊界地帶,我們就需要思考該怎麼重新歸類問題。一般公司可能還好,幾個人坐下來橋一下可能就收工;政府單位的某個業務,就可能A/B/C好幾個單位好像都要管,卻又覺得是別人的事。偏偏政府單位做事情又跟著法律,法律又是別人幫他們制定。 所以這個就是專業分工的缺點,因為真實世界的問題,不會老實的貼著人類的分類方法走。書中有個例子是Cleveland Clinic(克里夫蘭醫學中心)揚棄分科的概念,改設立"消化疾病中心","心血管中心"。對病人來說,我就是腸胃不舒服,不要叫我在A科/ B科/ C科到處掛號。採取中心的策略,讓醫師能和其他專家就近請益,會比較容易解決問題。 造成穀倉的原因,有時候和獎勵的機制也有關。錯誤的獎勵機制,很容易就造成不好的結果。我的兒子因為說話學得慢,目前只會說爸爸,媽媽,抱抱。為了鼓勵說話,只要說抱抱我都會抱他。長久下來,好像是激勵阿犬說抱抱,反而沒有鼓勵到他說話(笑)。 ---- 這本書的作者(Gillian Tett)好像不是人類學的專家(當然我也不是)。書中的第一章用人類學的角度,說著既在局內,又在局外的視視野深深吸引我。這種視野對我來說很新奇,我心嚮往之。我自己對人類學的興趣是有一次看到 芭樂人類學 網站,看到把人類當成研究的目標覺得新奇。思考人類怎麼做決定,背後的動機,還有文化的成分,這個題目相當有趣。如果這本書多說說人類學,我會更愛一點。 不過後面剖析Sony/ 瑞銀/ 英格蘭銀行/ Bost